无需高考“上名校”,内部运作“改成绩”……当心!这些都是“高考陷阱”

高考,被称为“改变命运”的考试,对青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一次考验。2022年高考已经到来,但每年高考前后,也成为各类高考骗局的高发期。常见的“高考陷阱”有哪些,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需要防范?一年一度的高考到来之际,海淀法院法官以案说法,提醒各位考生和考生家长,警惕各类“高考陷阱”。

 

陷阱1:无需高考“上名校”

 

李刚与张强是战友。一次李刚到张强家里做客,吃饭间,李刚说起自己的侄女一直在北京上高中,想在北京参加高考,但因不是北京户口,按规定不能在京高考。李刚表示想让张强帮忙给侄女办理在北京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并表示只要事情办成,多少钱都愿意出。一个月后,张强告诉李刚,自己的朋友高磊认识某单位领导,可以帮忙办事但至少需要50万元。

 

随后,李刚给张强转账50万元,张强称钱已经转给高磊,事情很快就能办好。但直到次年3月,事情还是没有任何进展,李刚只能一再催促。4月份,高磊称领导已经批了,但此事需要保密,并说还需要20万元。张强无奈,又给了高磊20万现金。

 

5月份,高磊发给李刚一个准考证号,说还要10万元才可以把所有准考手续都办好并上网,于是李刚又给高磊银行账户转账10万元。然而,直到6月6日高考前一天,其侄女的准考证仍未办妥。高磊又转口称李刚侄女不用参加高考了,可以直接上北京知名大学,李刚才意识到这是个骗局,于是报警。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高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对高磊判处相应刑罚。

 

高考答案“提前售”

 

高考前夕,小张手机连续多次收到陌生号码发送的 “诚售高考答案,助您金榜题名,无效退款,需要私联” 的短信。小张禁不住诱惑,添加了对方微信。经联系,对方告诉小张,高考答案单科3000元、全科8500元,高考当天通过手机短信传送,答案有误全额退款。经协商,小张通过微信红包和支付宝转账等方式,向对方共支付3000元定金,用于购买高考试题答案。然而,付款后对方并未向小张提供答案,反而将小张从微信好友中删除了。

 

小张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吞吞吐吐将事情原委告诉父母后,父母带小张到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侦查,陈磊通过网络购买了3个手机账号,分别注册微信、支付宝账户,随后,随机向陌生号码发送短信称自己有高考答案,共骗取包括小张在内的多名被害人资金32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被告人陈磊无视国法和社会道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以“出售高考答案”为名,多次骗取在校学生和家长财物共计32万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成立。考虑到陈磊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且诈骗对象为在校学生,法院依法对陈磊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追缴违法所得。

 

陷阱3:内部运作“改成绩”

 

白登的儿子要参加高考,因为儿子有美术特长,白登想让儿子通过艺术特长考取重点大学。因为艺术特长生需要参加学校的校考,白登就想着托托人帮助儿子顺利通过考试。后白登通过朋友找到一个叫杜鹃的老师,杜鹃又给白登介绍了杨树,并说杨树可以帮助把事办成。此后,白登一直跟杨树联系。杨树告诉白登,自己在很多学校都有“关系”,认识领导可以改成绩,确保白登儿子在某大学比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名次,但是需要30万元的运作费。

 

于是,白登按照杨树的要求在考试前支付了15万元。可考试结束,白登发现儿子并没有通过考试,杨树承诺的前三名成绩也没有兑现。杨树又说,因为这所学校风声太紧,可以再拿15万元运作其他学校。白登付款后,又带儿子参加了两所学校的考试,依然没有通过。白登觉得自己被骗了,联系杨树退钱,但被杨树拒绝,于是报警。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杨树曾对白登承诺过通过“关系”为白登儿子办理上学事宜,白登正是基于对杨树所称“办事能力”的信任才向其支付钱款。而杨树却在明知无法办理的情况下,不仅未向白登说明实情,反而两次承诺白登可以办理下一个学校的上学事宜并继续收取白登钱款;当白登明确要求退款时,杨树故意拖延归还钱款,其上述行为构成诈骗罪。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杨树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责令退赔被害人损失。(来源:北京海淀法院)